36计带出好孩子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不同的教育方法可以塑造不同的品性,培养不同的特质。

美国教育专家推荐了36个计策,帮父母培养乐观自信、勇于担当的好孩子。


1.样板计:树立学习榜样。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在孩子面前,言行举止需留意,树立好榜样。

2.鼓励计:鼓励他挑战困难。孩子很容易因为一些挫折放弃努力,此时,家长的鼓励是他们前进的勇气和动力,能帮孩子找到问题、改正缺点,不断进步。

3.倾听计:掌握孩子的感受。再小的孩子也会有自己的想法,父母一定要抽出时间,耐心听他说话,瞭解他的想法和感受,以便及时对孩子的身心变化、问题等做出处理。

4.赏善计:奖励比惩罚有效。赏识教育专家周弘认为,教育孩子,奖励比惩罚有效得多。用奖励正确来代替惩罚错误,既能避免伤害孩子,又可以督促他发扬优点。

5.扮弱计:偶尔向孩子“求助”。缺乏责任心,常常是因为父母照顾太周到。偶尔向孩子“求助”,你会发现他变成了懂事的“小大人”。

6.补强计:好习惯多夸奖。当一个人的正性行为受到认可时,就能逐渐摆脱自卑,不断激发自信心。

7.冷澹计:任性时别理睬他。任性几乎是独生子女的通病。此时,家长务必要狠下心“隔离”他,让他因为得不到关注,自动收敛坏脾气。

8.放手计:让孩子自己尝试。包办父母只能养出飞不出笼子的金丝雀。製造一些让孩子尝试、摸索的机会,他们才能独立应对生活。

9.纵容计:别扼杀淘气天性。“淘气包”、“捣蛋鬼”往往脑子灵光、求知慾强。在允许的范围内适当纵容这些行为,是挖掘孩子潜能和创造力的好时机。

10.处罚计:让孩子懂得承担错误。做错事了可以安慰,但一定不能姑息,适度的惩罚才能让他明白“赏罚分明”这一生存法则。

11.製冷计:自满时泼点冷水。一旦发现孩子有骄傲自满、目中无人的苗头,父母应该适时给他泼冷水,让孩子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

12.点拨计:用引导代替说教。絮絮叨叨的说教,是孩子最不喜欢的教育方式之一。最好从旁稍加提示引导,这种启发会让孩子充满感激。

13.感化计:用真情打动孩子。教育不仅是灌输、劝导、监督,有时还要动之以情。比如给孩子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会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14.平等计:别给孩子特权。要想克服“自我为中心”,首先得从家裡开始,不要给孩子特殊的地位或特权,好东西要全家人分享。

15.受挫计:适当挫折教育。经过挫折和千锤百炼成长起来的孩子才更具生存竞争力。为了培养心理韧劲,适当的挫折教育必不可少。

16.包容计:接受孩子的缺点。你的孩子也许不够聪明,有很多缺点,但父母不能因此嘲笑或嫌弃他,宽容弱点,才能战胜自卑,用优点掩盖瑕疵。

17.虚拟计:时常夸他“很棒”。找到了好孩子的感觉,他就会成为好孩子。告诉孩子“你很棒”,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会让他产生积极向上的正面自我评价。

18.薰陶计:多接触好的兴趣。要想孩子拥有良好的兴趣爱好,不妨有意识地让他多接触这方面的东西,通过薰陶、感染陶冶情操。

19.诱导计:别强迫孩子学习。几乎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厌学,强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而要通过增加学习趣味性、适当奖励等方法,诱导他的学习兴趣。

20.容过计:主动认错时别追究。如果孩子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家长不妨冷眼旁观,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21.训诫计:反覆犯错不能姑息。如果同样的错误一再出现,家长不能姑息。必须进行有效的批评,让他不敢再有“不会被发现”等投机心理。

22.疏导计:给孩子解释机会。教育孩子,“疏”永远比“堵”好。营造开放式的家庭环境,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解释的机会,他会更愿意跟你愉快合作。

23.尊重计:尊重孩子的想法。亲子之间的矛盾,很多时候是因为父母不够尊重孩子。先尊重孩子的想法,才能收穫孩子的信任和尊敬。

24.对等计:当孩子的朋友。良好沟通的前提,就是相互平等。把自己当成孩子的“忘年交”、好朋友,他才会愿意向你说出心裡话。

25.预防计:告诉他什麽不能做。最好的防守也是进攻,与其出现问题后再管,不如提前就给孩子打好“预防针”,告诉他什麽可以做,什麽绝对不能碰。

26.训俭计:制止浪费行为。浪费是现代孩子的普遍问题之一,对此,家长应理直气壮地制止和批评,帮孩子从小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好习惯。

27.防微计:及时纠正小毛病。对于霸道、懒惰等看似不大的小毛病,家长务必及时纠正,防微杜渐,以免小毛病发展成大问题。

28.伴教计:多和孩子在一起。父母多抽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参与他的生活、娱乐等,不但可以增进亲子感情,还有助于发现孩子的潜能和特点。

29.立规计:设好行为规范。孩子的自控能力较差,家长可以提前建立一套行为规则,让孩子试着自己判断和选择,学会约束行为,培养自控力。

30.减负计:不要强迫孩子。家长不要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孩子,更不要给孩子树立“必须怎样”的目标,自由快乐地成长,孩子才能更好地发挥潜力。

31.劝和计:帮孩子解决矛盾。当孩子与老师、伙伴发生冲突摩擦时,家长要主动充当“和事佬”,帮助双方消除矛盾和误会,让孩子学会理解他人。

32.激将计:用好胜心激发斗志。当劝导、说教都不奏效时,家长不妨利用孩子的好胜心、逆反心,甚至嫉妒心适当“刺激”,激发他们的斗志。

33.欣赏计:帮孩子发现优点。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容易引发自卑、嫉妒等不良心态。家长们要帮孩子看到自身优点,从而喜欢和欣赏自己。

34.平火计:冲突时先压下火气。发生矛盾后,如果家长怒气冲天,孩子的情绪也会越来越激励。因此,家长要先压下火气,让孩子逐渐认识到冲动不能解决问题。

35.励勇计:鼓励孩子大胆探索。勇于探索、大胆无畏的人往往能取得杰出的成就。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鼓励他们勇敢尝试,观察新事物。

36.磨炼计:多体验生活。有意识地让孩子经历一些磨炼,比如参加军训、到农村体验等,他的意志会更坚强,以便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


链接: http://mamaclub.com/learn/36%E8%A8%88%E5%B8%B6%E5%87%BA%E5%A5%BD%E5%AD%A9%E5%AD%90/

假性单亲妈妈 ~ 老公=不存在


我的周围有很多的「假性单亲妈妈」。我自己也曾经包括在内。

什么是「假性单亲妈妈」?

就是老公工作很忙、很晚回家、一天跟孩子说不到两句话,或是根本早出晚归、见不到孩子的面。

运气好一点的,老公还有个星期天会待在家里,但所做的事情也只限于吃饭、睡觉、看电视、打计算机,通常两只眼睛都不会摆在孩子或孩子的妈身上。
运气差一点的,连假日也要去加班、应酬。一年工作360天,跟同事相处、聊天的时间,都远远超过家里的老婆、小孩。

比起真正的单亲妈妈,「假性单亲妈妈」唯一的差别,只是在晚上有个人睡在旁边,家里的账单有人支付,还有,会有个人三不五时打电话回来说:「我今天晚上不回来吃饭。」其他,都没有什么差别。

带孩子去公园玩时,看着别人一家和乐融融,只有自己孤孤单单的母子俩;
去大卖场,别人的老公在扛东西,自己只好想办法当女超人。
孩子生病了,自己想办法坐车、送医;
天色暗了,永远只有一个人面对煮饭、洗衣、洗小孩等做不完的家事,
连想上个大号,都得把老么抱上膝盖一起进厕所。
家人聚餐,老公永远都缺席;
看电影时,只有娘俩进电影院。
出国旅游,老公大方出钱让妳跟孩子一起去;
娘家的亲戚大概只有每年初二看得到女婿 ;
而孩子们永远跟邻居的叔叔比较熟。

这类老公,都有个共同点,就是口头禅都一样:「你以为我喜欢这样吗?我还不是为了妳、为了孩子、为了这个家!」
这类老婆,也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心里感想都一样:「好吧!我就再忍忍,等孩子大一点了、钱存多一点,我就轻松了,他也会多留在家里了。」

很不幸的,以上两者所言、所想,都非事实。

不回家的老公,成就的通常都是他自己;
而默默忍耐的老婆,通常也等不回一个永远不回家的男人。

我的一个朋友前两天跟老公吵架。我问:「怎么了?他做了什么?」她妙答:「他没做什么。我们吵架就是因为他『什么都没做!』」

在外工作、老婆是家庭主妇的男人,永远都觉得自己的地位比较高。他赚钱,所以他最大。回到家,老婆理应把家理好、孩子照顾好、饭煮好、衣服洗好,而他呢,就是翘个二郎腿看报纸。

如果能够帮忙洗个碗、洗个小孩,那就已经是不得了的「新好男人」了!
而家庭主妇呢?拿人手短、吃人嘴软,又没有薪水,先天矮一截,所以只能默默无语、吞声忍气。

我听过最离谱的老公,居然会因为孩子不小心跌倒,而臭骂老婆:「妳每天在家不过就是看个孩子而已,还会把小孩弄受伤!妳怎么这么蠢啊!」 当下我简直是张大嘴巴、合不拢来!我很想回他一句:「你也不过就是在公司里跟客户屁一屁、混口饭吃,你以为你是谁啊!」
不料,这位高学历的妈妈,竟什么也没说,乖乖的把小孩带去包扎擦药,半句也不敢吭。

前两天看到一篇网络文章,写到每次出门,先生都因为太太的「动作慢」而怒火冲天 ,他不知道,太太出门动作慢,是因为要收衣服、准备行李、穿戴小孩、把碗洗好、花浇好、没煮的饭菜要先处理,还要装扮自己。先生压根没想到,他一人准备好,并不是全家准备好;太太动作慢,是因为老公不帮忙!

通常,每一家都有个白目老公。衣服晾在外面,不叫他收他不会收;脏衣服堆积如山,不叫他洗他不会洗。满床衣服,他可以说不迭就不迭,自己拨开来一块地方可以睡觉就行。房子脏乱,不叫他整理他通通看不见;孩子哭的再大声,都远不如电话一响来得有反应。装瞎装聋功夫一流之外,好像这个家除了提供他吃饭睡觉上网看电视打电话聊天之外,都不干他屁事。

中国人自从孔老夫子说了一句「君子远庖厨」之后,就是女人悲剧的开始。很奇怪,中式设计的房子,再漂亮、再大,豪宅里总是有个超级小的厨房,仅供一人容身,并且家具粗糙。

为什么?因为厨房是女人的天地,女人不用太大的空间、太好的建材,而且,厨房的女人只能是一个女人,不会有任何的帮手。男人不会进厨房,他可不管孩子吃什么喝什么。只要孩子是他的种,其他他什么都不在乎。

问题是,如果这个男人可以一肩挑起家庭所有重担、还给家庭主妇一份高薪那也就罢了,最起码受气还有钱拿。在现代社会,双薪家庭占大多数,两个人都要上班时,为什么家务还是女人的事?根据统计调查,男人做家务时数的比例,不到女人的十分之一!绝大多数的男人,在外面挣不了几个钱,回来还是一副大老爷的姿态。

老实说,在家里做家务的女人,如果以同样时间在外面以家务帮佣为主业,赚得说不定比男人还要多!根据统计,如果换算家务事的薪水,家庭主妇一个月的合理薪资是六万元以上!(以某国统计的币值及经济水平换算台湾的币值及经济水平) 开玩笑!有多少男人付的起这个价钱请一个全天候佣人?还不包括做爱?

中国古话说,「男主外、女主内」。因此,很多女人脑袋里也根深蒂固这样的观念,总觉得洒扫、煮饭、带小孩,是自己分内的工作。事实上,在现今女人也要负担家计的状况下,家务如果在全部压在女性的身上,那是非常不人道、也不公平的。

同样下班回来,为什么你可以大喇喇坐在客厅等饭吃,我却要一头栽进厨房,一面卷起袖子洗洗切切,一面两条大腿上还缠着一个哭闹不休的小孩?同样每天上厕所,为什么厕所又脏又臭的时候,是我要拿起刷子来清理,而你却可以受之无愧的享用干干净净的浴室?

很多男性都会说:「唉!反正妳在家里又没有什么事!而且,我上班回来很累!」殊不知一天二十四小时跟一个五岁以下的小孩长期相处,在没有人帮忙的状况下,是非常令人捉狂的一件事。

我的不少男性朋友到现在还认为,当家庭主妇很轻松,每当我听到这句话,我就会回敬一句:「你要不要请假一个星期,在家里一个人带孩子试试看?」 就我自己的经验,在我正常上班的时候,我还有时间可以处理协会的琐事:打电话联络事情、写写文章、回信。当我辞职回家之后,孩子整天在身旁绕,我反而一样事情都做不成。

早上起来先弄孩子穿衣、吃饭,接着要买菜烧饭、洗衣、晒衣,中午要准备喂孩子吃饭,下午要当司机接送大的上才艺课、小的睡午觉。终于有时间打开计算机,小的又哭着醒来要坐在妳的膝盖上;讲电话没两分钟,两个小孩就打成一团。

如果天气好,下午还要带小孩出门运动、跑跑跳跳、放风一下,接着又要张罗晚饭。一整天,就这样在马不停蹄中过去。往往晚上说故事时,我一边讲故事都会一边打瞌睡。 比起上班时间,我在家反而完全没有了自己的时间。请注意,我还是有婆婆帮忙家务的喔!很难想象一个人在加孤军奋斗的妈妈,心理上有多么孤单、时间上有多么忙碌。

好不容易盼到老公下班,可以帮忙把孩子接受手过去喘一口气,如果,碰到一个不体贴的家伙,请问,这样的太太,跟单亲妈妈又有什么两样呢? 我有一次问我先生:请问你住进这个房子半年了,你冲过几次浴室的地板?刷过几次马桶?他想了一想说:「大概两、三次吧!」我回答:「所以啦!你知道吗?剩下的178天,每天都是我冲的、我刷的。你觉得这样公平吗?」

同样的问题,我觉得可以请每一位男人想一想。结婚十年来,你折过几次衣服?铺过几次床?洗过几次碗?擦过几次地?煮过几餐饭?刷过几次马桶?收过几次玩具?洗过几次小孩?如果妳的答案都是「个位数字」,那么,你老婆所做的,就是「几千次」。

亲爱的老公们,请你扪心想一想,「几次」跟「几千次」,差别真的不大吗?那跟你上班所做的事情来比较,真的不辛苦吗?你忍心这样对待一个当初你誓言爱她、照顾她、疼惜她、保护她一辈子的女人吗?

而亲爱的老婆们,你们也要放自己一马。不要认为自己没有贡献;不要认为自己低老公一阶。不要认为因为我没有领薪水,就应该低声下气;更不可以认为,因为是家庭主妇,所以我每天都应该待在家里,做好每天该做的家事,而不能要求「放假」。

在外面上班,有上班族的尊严;当一个家庭主妇,当然也要也有一个家庭主妇该有的权利。老公下班,妳也下班,下班过后的家务,应该共同分担。这个年代不该有什么「男主外、女主内」,而是「共同主外、共同主内」。

把家务清清楚楚的列举出来,大家一起分工。训练家庭中每一份子分担家务,不但可以增加对方对家庭的责任感,也可以让他对整个家庭更了解,也更体谅你。

一个在家什么都不用做的男人,无疑一定很容易发生外遇,因为他对家庭没有参与感,他有太多的时间去风花雪月,而且,他很容易不在乎这个家。 另外,给自己一点休息的时间。

我有一个女友,她很坚持每天一定要自己一个人洗澡。她说,那是一天当中,她唯一可独处的时间,所以非常坚持,绝不替小孩洗澡,由老公负责,她可以在洗澡的半小时内,轻轻松松的、慢条斯理的,享受一个人独处的心情。还有一个朋友,她最快乐的事,就是晚饭过后,老公帮她照看小孩,她可以一个人去巷口85度C喝一杯35元的咖啡。

就这样,每天饭后一个小时,是很重要的充电,她可以在专心的阅读书报、或愉快的跟朋友电话聊聊天后,让自己的心灵重新沈淀,整理好自己,回家用笑容面对先生、孩子。

很多时候,我们不用太贪心。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也无须妄自菲薄。当你不想再当「假性单亲妈妈」时,请勇敢的告诉妳的先生,向他争取妳应有的权利与福利。妳会发现,其实对方并非做不到,只是妳拱手将轻松的版图让给了他。而他呢,虽然逃避了对家庭的责任,但也丧失了做爸爸的乐趣。

何不试着让先生也有机会学习操持家务?告诉他,一个愿意帮忙家务的丈夫,绝对会拥有妻儿更多的爱戴。各位「假性单亲妈妈」,加油吧!



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zA2MzIzNA%3D%3D&mid=200062383&idx=1&sn=a42d327644aba8cb7a5e1e42a9c202e0&scene=4#rd

快乐暑假的保鲜期限只有3天?改为规画一个「学习假」(learning holiday)可保久


作者\Mr. 6

暑假开始了,和几个朋友在聊天,大多都有孩子了;谈到孩子的暑假,大家「唉唉叫」。

唉什麽?

因为,算下来,一个暑假可能都要花费10万以上,有的花到近100万。

暑假真是一个「花父母钱」的时期,这两个月,荷包大失血!

「唉,以前我小时候都是才刚放完春假就开始期待倒数暑假的来临,多兴奋啊!」


这位爸爸说:「不过,现在变成是孩子在兴奋,父母一想到,玩一趟要花『这麽多钱』就……。」

大家纷纷附和。

「不过,」另一位妈妈突然开口。她说她今年刚好没安排假期,打算待在家「省钱」,

「假期没有用啦,」这位妈妈说:「出去玩到第三天,就开始觉得『麻木』,想要回家了!」

大家七嘴八舌,重点都在讨论,每年暑假「出去玩」真的有意义吗?

待在家,好像又太可惜?

 

这时候,有一位爸爸发言了。

「不过,我小时候的暑假不太一样耶!」他说:「我暑假都『自己计画』学东西。」


「什麽?学东西?」所有的爸妈几乎异口同声的笑了出来。

大家都很难想像,家裡那些小朋友会想要「主动学东西」!

「对啊,」他继续说:「我从小三暑假我父母让我去学画画开始,

每一年都学一个不一样的东西。」

这些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倾神聆听,然后发问:「你难道不想玩吗?」

「你怎麽做到的?」

「是被什麽礼物『利诱』吗?」

「这样还要买礼物,不是一样?」

大家一边笑一边讨论。

「不是,」这位爸爸想了一下。

「我发现,每年暑假我都是最期待的,就是回到学校可以『现』一下我在暑假学的东西!」

大家听了,觉得还蛮有道理。

笔记下来。

欧美有一个名词,将这种特意安排学习某样事情的假期为「学习假」,

英文为「learning holiday」。

通常在安排这种学习假期的组织都会打出一句标语「come home with a new skill」(假期结束后带一个新能力回家)。

意思就是说,放了假,还会「学习」。

 

我自己在大学时期也有类似的体验。每个暑假,我的同学都出去玩了,但我大学所经过的五个暑假,都没有去任何地方玩。

我就是像那位爸爸说的,我会先计画这个暑假要做什麽事,然后我真的学一样东西。

我记得,第一个暑假,我自学程式语言。

第二个暑假,我学广东话,还去打工,为了学好广东话。

往后,我可能规画学会冲浪、学日文、学谘商心理学、学Photoshop……总之,
每个暑假之后我都多一样了不起的事情。

好处是,对我而言,假期一开始我就很兴奋,和其他人不相上下,因为不必上课。

但,接下来几天我「更兴奋」,在其他人已经对暑假开始厌烦的时候,

我开始进入了另一个领域,开始学一个很炫的东西。

到了暑假结束,我「非常非常兴奋」,因为现在的我绝,对是比暑假之前的我又更棒了。

这就叫做「学习假」。

回过头来看,人生裡面,真正成长最多的时期,都是在「暑假」。

所以,工作累了,想放假?

不是去放假,因为第三天就无感了,要放就放「学习假」,你安排了吗?



链接: http://mamaclub.com/learn/%E5%BF%AB%E6%A8%82%E6%9A%91%E5%81%87%E7%9A%84%E4%BF%9D%E9%AE%AE%E6%9C%9F%E9%99%90%E5%8F%AA%E6%9C%893%E5%A4%A9%EF%BC%9F%E6%94%B9%E7%82%BA%E8%A6%8F%E7%95%AB%E4%B8%80%E5%80%8B%E3%80%8C%E5%AD%B8%E7%BF%92/

爱孩子,就做70分的“懒”家长


如果满分是100分,那么中国的家长肯定会朝着满分努力,甚至还希望创造101分的纪录。可家长100分的付出,在孩子身上能收到100分的效果吗?

美国教育权威詹姆斯博士说,一个获满分的家长,绝对不是一个成功的家长,他们的“爱”就像一面双刃刀,疼了孩子也害了孩子。

  1,自己的尽心尽力是个错误?

  自从女儿出世后,我便和中国绝大多数母亲一样,开始了新的“工作”:阅读各种各样的育儿书籍,在某些地方用红笔划上记号;每天严格按照育儿食 谱,为女儿精心准备既科学又美味的食物;准时收看天气预报,添加或减少她的衣服;稍大一点的时候,每晚给她讲一个又一个故事,直到她安然入眠;再大一点的 时候,负责接送她去幼儿园……

  一个有了孩子的女人,要把所有的时间节约出来,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

  一次带女儿去吃麦当劳,她大口吃着,我眼睁睁看着希望她能主动“奖赏”一块鸡腿给她辛劳的妈妈,可她吃得旁若无人、心安理得,眼里、嘴里只有可 口的汉堡、鸡腿。再看看周围,一家一家的,吃的多是孩子,看的多是家长,那些家长心平气和、毫无怨言,我还能有什么意见呢?丈夫说得对,在中国,家长出门 办事都舍不得坐出租车,可只要带孩子出门,哪怕再近都会打的。

  如果满分是100分,那么中国的家长肯定会朝着满分努力、前进,甚至还希望创造101分的纪录。可家长100分的付出,在孩子身上能收到100 分的效果吗?显然没有,观察周围的家长,他们给孩子盛饭、喂饭,全然没想到养成了小家伙懒得动手甚至懒得咀嚼的习惯;因为家长过于细心,孩子也因此稍不如 意就撇起嘴来哭;因为事事替孩子考虑好了,他一遇事就会指望家长;因为家长从小就是孩子最亲密的玩伴,他慢慢变得自私、胆小、霸道,也不合群……

  难道这就是100分父母教育出来的儿童吗?

  直到有一天,我注意上了小区里一个从澳大利亚回来的小男孩,他和女儿同龄,总是一个人在院子里玩,玩腻了和父母打声招呼就跑出去找小伙伴,玩饿了跑回来大口大口地吃饭,每天晚上自己唱着歌儿睡觉,从来不要人陪。

  看看女儿,最多只能打40分,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尽心尽力难道是个错误?与其做一个100分的父母,不如做一个70分的“懒父母”!

  2,父母也需要关心

  看着餐厅理所当然、独自大吃特吃的孩子,我就会想,他知道父母的一片苦心吗?看着舒舒服服坐在出租车里的孩子,我也会想,他知道父母每天挤公交车上下班的辛苦吗?我要让我的女儿知道父母的喜怒哀乐,知道家长的辛苦和病痛,知道父母也需要关心。

  我一有头疼脑热就嚷嚷,还会让女儿端茶送水、拿吃的;如果腰酸背痛,我更会通告,让女儿帮我按摩几下;即便是她什么都不做,眼巴巴地守在我身边,最起码也能让我感受到她细小的担忧和关怀,这比那些药物更有效!

  我也不做默默奉献的妈妈,时常还会偷懒什么的。周末的早上,一定是睡懒觉的时候,如果女儿起得早,那对不起,早饭自理。偶尔,女儿要在周末参加 活动,需要我早起去送,我会拍拍她的小脑袋,发点儿“牢骚”:“哎呀,为了你,妈妈又少睡了一个懒觉。”女儿呢,也会搂着我懂事地回答:“那我把最好吃的 糖果分几颗给你,谢谢老妈。”没有哪一位父母在乎孩子的回报,但是要让孩子明白,不能把父母的付出看成理所当然。

  今年过生日,女儿悄悄告诉我要送给我一份大礼。大礼呈上来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原来她用她的零花钱,让爸爸带她去商场,给我挑选了一支高级护手霜!那支护手霜我每次只使用一点点,每用一次,心里就暖融融的……

  3,让孩子自己找玩伴

  让女儿自己寻找玩伴。小区里有很多小朋友,我向女儿描述外面美好的景象,譬如绿绿的草地、欢快的小朋友、各种各样的游戏……这些,都能勾起女儿 的兴趣和打消她对陌生孩子的警惕。当女儿和其他孩子见面后,我通常坐在一边,不会陪着她玩,我告诉她:“妈妈很累,想休息了,你自己玩吧。”女儿只能自己 找小朋友玩了,很快就融入其间。

  如果跟小朋友有了什么矛盾,我也不管,让她自己去解决,不然游戏就不能进行了,小小的人儿慢慢也学会想办法了,比如跟小朋友谈条件,你把布娃娃贡献出来,那我就把小沙包拿出来,两个小朋友皆大欢喜——无形之中,原本自私的孩子学会了分享。

  后来,我懒得下楼了,干脆让女儿自己去和小朋友玩,教她必要的安全守则就行了。而我刚好腾出时间,做一顿全家人享用的美味佳肴或做做美容。先生夸我“育儿、理家两不误”!

  4,妈妈不是全职保姆

  一个70分的家长,一定是个“懒”家长。实际上,“懒”妈妈比“勤”妈妈更加费心劳神,更加辛苦受累。让孩子自己做事,在许多情况下,不但不能 省力,反而更加麻烦,因为孩子往往会“帮倒忙”。在实施懒妈妈计划前,要事先计划好。譬如,要让孩子跟大人分床,夜里就要多起来给她盖被子;孩子自己吃 饭,开始会撒得到处都是,就得多洗衣、擦桌、拖地板;孩子自己洗澡肯定会搞得“水漫金山”,我就得“大禹治水”……

  先从吃饭上改造女儿。只是简单地通知女儿吃饭,然后自顾自地扒起自己的饭菜。女儿见我们没有像过去那样帮她盛好饭,闹起了“罢食”。我对她说: “你已经4岁了,应该自己盛饭、吃饭。来,妈妈给你盛饭,你看妈妈是怎么做的,下次自己做。”在我的示范下,女儿学会了盛饭,没多久,我们再也不用为她的 就餐问题烦心了——吃饭是自己的事,爸爸妈妈不会管她。

  周末的早晨,我不想早早起床,对女儿说,妈妈想睡一会儿,你自己到冰箱里拿酸奶和面包吃吧。女儿不但吃完了,还拿了一份给我。看来,不一定你对孩子付出越多,孩子就回报越多,有时候懒一点,孩子反而成长更快!

  我向当儿科医生的朋友做了咨询,然后决定开始培养女儿的穿衣问题:我将自己坚持收看天气预报的工作转交给她了,让她根据天气变化自行添加或减少衣服。

  女儿睡觉也是我们最头痛的问题之一。4岁的她一直和我们同床睡觉,每天晚上还要讲故事。现在,我布置了一个温馨的、令她喜欢的小卧室,她自己看着故事书或是听着磁带就可以入睡了。

  女儿成了幼儿园里的小明星,老师的评价是自理能力强。我应邀到幼儿园传授教育心得,总结女儿的“成绩”:

  1岁4个月,自己吃饭;

  2岁时就把她送进幼儿园日托班,中午不接回家;

  2岁半时,就要让她自己刷牙、洗脸、洗脚;

  3岁时,就要让她自己穿衣、脱衣、系鞋带、洗手绢;

  4岁时,就让她单独睡一个房间,早上自己叠被子;再大一点的时候,孩子跌倒了家长就不用扶她,让她自己站起来,收拾家务时还可以让孩子参与进来……

  在场的家长惊讶不已,一些妈妈甚至认为我是个不太称职的妈妈。我微笑着说:“我不能用100分的标准来给自己打分,衣食住行是孩子自己的事,妈妈不是全职保姆!”

  70分的家长是成功的

  美国教育权威詹姆斯博士说,依赖本身滋生懒惰、精神松懈,不屑于独立思考,易为他人左右等弱点,处处为孩子包办代替,是个获满分的家长,但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家长,他们的“爱”就像一面双刃刀,疼了孩子也害了孩子!

  做个成功的70分的家长,注意以下几点就可以了:

  1.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做到“身懒心不懒”。通过谈话、讲故事等方式,使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

  2.善于创造和把握机会。创造让孩子独立做事的环境,引导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3.有信心和耐心。不要担心孩子做不好,或怕孩子添麻烦帮倒忙;对孩子多表扬、多鼓励,少埋怨、少指责,循循善诱,促其进步。

  4.不要让孩子带着情绪生活。从100%的爱到70%的爱,这部分缺失的爱会让孩子不适应,产生情绪。要想办法让孩子扭转“父母不爱我了”的稚嫩想法。

  5.和孩子一起改变。父母的一切行为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说话的方式、饮食习惯、待人接物的模式都会影响到孩子。千万不能要求孩子少吃零食,而自己却抱着饼干、瓜子吃个不停。



链接: http://cforum.cari.com.my/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356762

李嘉诚劝告不想工作的女人们


如果你感觉到累了,不想再工作了,那麽我建议你做三件事情

第一,照照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倾国倾城的花容月貌?

第二,看看自己银行卡上的余额,明白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财产?

第三,去看看新婚姻法!它会告诉你,靠嫁一个高富帅脱贫致富的年代已经结束了,凡事靠自己。


我欣赏女人这样的活着
1、想办法努力挣钱,而不是如何省钱。
2、再愤怒也不大吼大叫,保持冷静。
3、喜欢的东西自己努力赚钱买。
4、少说多做,能站不坐,适当运动。
5、不要认为找个有钱男人就什麽都有了
6、 如果你不喜欢现在的工作,要麽辞职不干,要麽就闭嘴不言。
7、看透的时候,勇于放弃。
8、可以不认同,但要学会尊重。
9、做不了决定的时候,让时间帮你决定。如果还是无法决定,做了再说。宁愿犯错,不留遗憾!
10、一定要做个有教养的女人。
11、要漂亮,更要有气质。
12、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对别人要宽容,能帮就帮,千万不要把人逼绝了,给人留条后路,懂得从内心欣赏别人,虽然这很多时候很难。
13、不要做刺蝟 ,能不与人结仇就不与人结仇 谁也不跟谁一辈子 有些事情没必要记在心上。
14、钱很重要,但不能依靠男人或父母,自己一定要保持一定的赚钱的能力。
15、不要太高估自己在集体中的力量,因为当你选择离开时,就会发现即使没有你,太阳照常升起。
16、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一定要放下。
17、即使输掉了一切,也不要输掉微笑。



链接: http://tw.gigacircle.com/1129112-1

如何在家给孩子准备一个蒙氏空间






蒙氏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给孩子提供符合他们各阶段学习和成长所需的环境。蒙氏教育对环境的要求是:

1)有秩序。所有的物品的摆放要遵从一定的规则。
2)有限制。主要目的是让孩子适应,而不是因为好奇而吸引他,比如玩具要适量。
3)可以自由活动的场所。
4)保护孩子,有安全感。
5)充分发挥孩子的自由探索能力。



睡床:A floor bed!
你家的小宝贝还睡在婴儿床里面嘛?看看蒙氏妈妈们推崇的floorbed吧。基本原则是床一定要够大和够矮,蒙氏妈妈们建议从孩子8个月开始会爬之后就换成这种矮床。



够大-是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根据小孩的年龄来选择建议至少使用单人床垫尺寸而不是普通的婴儿床垫。等宝宝会坐会爬以后,普通婴儿床的空间已经不能满足宝宝对自由活动的需求。另外宝宝即使在睡梦中也需要很大的活动空间。


够矮-没有了围栏的阻挡,宝宝醒来之后就可以一览周围环境,很有安全感。也可以自由的上下床,在房间内自由探索,从小培养自主意识。如果把宝宝放到传统的婴儿床中睡觉,其实是把宝宝限制在一个我们认为的“安全”空间。一是宝宝醒来之后想出来的话必须要通过喊或哭找大人来帮忙,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蒙氏的自发性原则。二是从每年的宝宝婴儿床摔落事故报告来看,婴儿床还是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提醒妈妈们使用这种矮床需要注意的是:

1)宝宝会自己醒来就下床开始在房间自由探索,所以一定要排除房间内的所有安全隐患。
2)如果宝宝睡觉自由度很大的话,请在床的周围铺上枕头或靠垫。
3)请在门口装上护栏,不要让宝宝在没有监护的情况下爬到其他有危险的房间。



镜子 - 可以在床的侧面或旁边装一面镜子,帮助宝宝认识自己。宝宝使用的镜子一定要选用安全材质的,比如亚克力或者钢化贴膜镜子,以免划伤宝宝。



工作区域
遵循蒙氏理念的工作区域必须是:


1)安全和自由的。要排除区域内的所有安全隐患。如果宝宝正处于口腔期,所有的玩具必须是干净无毒、可以让宝宝放进嘴里的。
2)整洁和有秩序。只提供一定量的玩具,所有的物品必须整齐摆放。最好能提供纯天然材质的启发性玩具或者生活中使用的工具等,少些声光刺激强烈的玩具。
3)要采用低矮、符合孩子身高尺寸的家具。



对于小宝宝,可以使用一些浅口的篮子收纳书和玩具,让宝宝无需妈妈的帮助就可以拿到。


使用低矮的柜子摆放一定量的玩具,过多的玩具会分散宝宝的注意力。


可以隔一段时间轮换一些玩具,让孩子总有新鲜感。



艺术品要挂在孩子视线所及之处,而不是成人的高度。


生活区域
给孩子的衣橱也最好采用合适的尺寸,方便学习收纳和整理。所有的衣物都要归类整齐摆放。



阅读区域
孩子大一些以后可以布置一个专门的阅读角落,买一个小沙发或者地毯加靠垫都是不错的选择。



总结
一个蒙氏儿童房间或区域必须是安全、自由和整洁的。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可以考虑以下一些元素:
1.       A floor bed. 矮床。如果是小宝宝,可以安装一个床铃。
2.       镜子。
3.       儿童视线所及的挂图或画。
4.       儿童尺寸的家具:桌子、椅子、柜子等。
5.       一些篮子框子等收纳工具。
6.       一定量的玩具。尽可能多些天然有启发性的玩具,少些声光强烈刺激的玩具。
7.       儿童安全门拦。



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jk2NTI3NA%3D%3D&mid=200586981&idx=1&sn=51755d98e463a140b4debab57ffc5ad9&scene=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d

看一个父母如何毁了孩子的一生


我曾经接触过一位单身女士,当时年近四十,一直没结婚。她是因为严重的抑郁症来找我的。在我们的交谈中,她谈到了自己的童年成长经历。

她父母都是小学教师,对她有很好的早期启蒙教育,在各方面要求也很严。她在很小的时候就会背很多经典诗文,聪明伶俐,而且认字很早,上小学就读了不少课外书,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但她父母在她童年时期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这个错误发生在她5岁的时候。

起因很简单,就是有一天她尿床了。父母为此大惊失色,说你2岁就不再尿床了,现在都5岁了,怎么反而又尿床,越活越倒退了。父母的话让小小的她非常羞愧,以 至于当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心里非常担忧,好久都没睡着。但也许是因为太紧张,也许因为前半夜没睡着,后半夜睡得太香,第二天早上醒来,居然又一次尿床了。 这下子,父母特别不高兴,说你是怎么搞的,昨天尿了床,今天怎么又尿了,是不是成心的啊?当时他们住的是大院平房,有很多住户,她妈妈一边抱着湿褥子往外 走,一边说,这么大孩子了还尿床,褥子晒到外面,让别人看到多丢人。她爸爸板起面孔严肃地警告她说,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这两次尿床我原谅你了,再尿床 我可对你不客气了。

父母的话让小小的她内心充满羞辱感和恐惧,所以接下来的一个晚上,她更害怕得不敢睡觉,直到困得坚持不住,沉沉睡去。结 果是,她连着第三次尿床了。这令父母简直震怒,不但责骂,而且罚她当天晚上不吃饭喝水。虽然当天因为空着肚子睡觉,没尿床,但问题从此陷入恶性循环中,从 那时起,她开始隔三差五地尿床。父母越是想要通过打骂来让她克服这个问题,她越是难以克服。父母可能后来意识到打骂解决不了问题,就开始带她找医生看病, 吃过很多中药西药,都没有作用,直到成年,仍不能解决。

这件事几乎毁了她一生。天天湿漉漉的褥子、尿布以及屋里的异味,是烙进她生命的耻辱 印记,她原本可以完美绽放的生命就此残缺了。考大学时,她取得了很高的成绩,完全可以报考北京的名牌大学,但为了避免住集体宿舍的尴尬,第一志愿填报了当 地一个学校,以便天天晚上回家。大学四年,她不敢谈男朋友,自卑心理让她拒绝了所有向她求爱的男同学。工作后,谈过两次恋爱,都是男方发现她有这个毛病 后,选择了分手。

她对我说:直到上大学前,她一直认为自己这个毛病是个纯生理问题,是一种泌尿系统的慢性病。后来才慢慢意识到是父母的紧张 和打骂造成的后果。结束第二段恋情后,她割腕自杀,被救过来,出院回到家中那天,终于在父母面前情绪暴发,疯狂地向父母喊出她心底积压多年的屈辱,并以绝 食逼迫父母向她认错。父母似乎终于也意识到问题的来由,虽然没向她正面道歉,却在她面前无言地流了几天泪,痛悔的样子终于令她不忍,端起了饭碗。经过这件 事,父母都一下子苍老了十岁,几天间就显得步履蹒跚了。她知道他们已受到惩罚,心中既有渲泻后的舒畅,又有报复的快感。自此,这个毛病居然奇迹般地开始好 转,发生的次数大为减少。

但她的生活却无法改变,周围凡认识她的人都知道她这个毛病。她像一个脸上被刺字的囚犯,丑陋的印记无法擦去,只好 在三十多岁时选择“北漂”,来到北京,希望通过环境的改变让自己活得自在些。但骨子里形成的自卑和抑郁无法消退,再加上工作压力比较大,很小的一点事就会 让她崩溃,对于爱情和婚姻,完全失去再去碰触的热情和信心,对安眠药和抗抑郁药的依赖越来越严重。后来她信仰了一种宗教,她说宗教是唯一让她感觉安慰并有 所寄托的东西。

像一个医生在晚期癌症患者面前束手无策一样,我在她的痛苦面前也同样感到无可奈何。教育中,有太多这样的蝴蝶效应,本来小事 一桩,家长完全可以用轻松愉快的态度来解决,甚至不需要去解决,问题也会自行消失。但由于家长用严厉的方式来对待孩子,不但无助于问题本身的解决,还会给 孩子留下经久难愈的心理创伤,严重的甚至可以毁灭孩子一生。

我还见过一个四岁的孩子,父母都是高学历,奶奶曾是单位主管会计,也很能干,且 非常爱干净。家长从孩子一岁半开始,就因为吃手的问题和孩子纠缠不清。据家长讲,最初阻止孩子吃手,采用的是讲道理,告诉孩子手很脏,不能吃,他们感觉一 岁半的孩子能听懂了。发现讲道理没用,就来硬的,采用打手的办法,轻打不起作用,就狠狠打,但这只能起一小会儿作用,孩子一停止哭泣,就好了伤疤忘了疼, 又把手伸进嘴里。后来,负责照看孩子的奶奶拿出缝衣针,只要孩子的小手一放进嘴里,就用针扎一下,并把针挂到墙上,故意让孩子看到,但这也不能吓住孩子。 后来家长还采用过给孩子手上抹辣椒水,每天24小时戴手套等各种办法,可是问题始终没能得到解决,并且越来越严重。听家长说,孩子还特别爱发脾气,因为一 点小事就大发雷霆,可以连续哭嚎两小时,甚至会用头猛烈撞墙,全然不知疼痛和危险。

我见到这个孩子时,他两只手的大拇指已被吃得变形,两只 小手布满破溃的伤口,伤痕累累,但孩子好像完全没有痛感,还在用嘴啃咬双手,用指甲抠开血痂。更糟糕的是孩子的心理也出现严重障碍,不会和人交流,别人和 他说话,他基本不回应,目光总是回避开来,神情冷漠,拒人于千里之外。

这个孩子的遭遇,让我震惊于家长的无知和残忍。孩子吃手是多么正常的 一种现象,婴幼儿最初是用嘴来感知和认识世界的,小手又是离他最近、唯一能让他自主支配的东西,所以吃手几乎是所有孩子的本能,根本不需要,也不应该制 止。到孩子可以动用自己的其它感知器官认识世界时,自然就不吃手了,就像人学会站着走路后,自然就不愿意爬着走了。对于这样一个自然的认知过程,家长却要 想方设法阻止,而且采用打骂、针扎、抹辣椒水等做法,简直就是在刑讯逼供啊!一个弱小的孩子,在人生初期就莫名其妙地遭遇绵延不断的残酷对待,他的生命怎 么能正常展开、怎么能不被扭曲呢?!

当然有的孩子对吃手表现出固执的喜好,到四五岁,甚至十来岁,还在吃,这种情况往往和孩子的寂寞或自卑 有关,是其它教育问题积淀的一个后果,吃手不过是孩子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遇到这种情况,家长更不该制止孩子吃手。应该做的是反省自己和孩子交流得多不 多,相处方式是否和谐等等,并努力从这些方面去解决。

家长希望用各种规矩培养出孩子各种良好的习惯,而这对孩子来说,却是自由意志被剥夺, 活在日复一日的冷酷对待中。他的世界一直以来太寒冷了,已被厚厚的冰雪覆盖,所以他下意识地要把自己严实地包裹起来,回避和外界交流,直到失去正常的沟通 能力。这是一个弱小生命对抗恶劣环境的本能反应,畸形的生态环境只能让他变态地成长。

专门研究儿童神经病的蒙台梭利博士说过:我们常常在无意中阻碍了儿童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对他们的终身畸形负责。我们很难认识到自己是多么生硬和粗暴,所以我们必须时时刻刻尽可能温和地对待儿童,避免粗暴。教育的真正准备是研究自己。

教育学和心理学对于严厉教育所带来的损害的研究已经很成熟了,但时到今日,人们对严厉教育的破坏性仍然没有警觉。在我们的教育话语中,人们仍然特别愿意谈规 矩,很少谈自由。哪个青少年出了问题,归结为家长管得不严,太溺爱;相反,哪个青少年成长得比较优秀,尤其在某个方面做得出色,会归功为家长和老师的批评 和打骂。

这样的归结非常简单非常浮浅,但越是简单浮浅的东西,越容易被一些人接受。于是,一顿“要么好好弹琴,要么跳楼去死”的威胁可以让 孩子成为钢琴家,一根鸡毛掸子随时伺候可以让孩子上北大,一通把孩子骂作“垃圾”的污辱可以逼孩子考进哈佛……诸如此类的“极品”行为最容易得到传播。

人们不肯往深了想一想,严厉教育如果真能让孩子优秀,天下将尽是英才。成年人想收拾一个孩子还不是容易的事嘛,谁都会!既威胁不到自己,又能把孩子教育好, 省心省力,痛快淋漓——可教育是件“秋后算账”的事,虽然儿童的缓慢成长给了一些人以暂时的幻觉,但裁下罂粟不会结出樱桃,恶果不知会在哪个枝条上结出。

有位家长,听人说孩子有毛病一定要扼杀在摇篮中,所以她从女儿一岁多,就在各方面对孩子进行了严格的管教。如果孩子不好好吃饭,妈妈会把孩子碗中的饭全倒 掉;如果孩子不好好刷牙,家长会把牙刷一折两半,丢进垃圾桶;不好好背古诗,就用戒尺打手心……在家长的严厉教育下,孩子确实被训练得很乖,按时吃饭,认 真刷牙,会背很多古诗。但她发现,刚刚三岁多的孩子,一方面表现得胆小怕事,到外面都不敢跟小朋友玩;另一方面在家里脾气又很大,且表现出令人不可思议的 残忍,比如虐待家里的小猫,把猫尾巴踩住用脚跺,或用沙发靠垫把小猫捂到半死,看小猫痛苦的样子,她则表现出满足的神情。一般小女孩都喜欢芭比娃娃,她则 对这些娃娃好像有仇,动不动就肢解芭比娃娃,把娃娃的头和四肢揪下来,甚至用剪刀剪破。妈妈不能理解,她的孩子怎么这样?

儿童天性都是温柔 善良的,如果说一个孩子表现出冷酷和残忍,一定是他在生活中体会了太多的冷酷无情。媒体不时地报道家长虐待孩子或子女虐待老人的的事件,手段之恶劣,令人 发指。同时,追究一些恶性刑事案件的犯罪分子的成长史,几乎全部可以看到他们童年时代极端严厉的家庭教育。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极端残忍者,都有一个精神或 肉体严重受虐的童年。

经常被苛责的孩子,学会了苛刻;经常被打骂的孩子,学会了仇恨;经常被批评的孩子,很容易变得自卑;经常被限制的孩 子,会越来越刻板固执……“身教重于言传”是教育中的一条被时间和无数事件验证过的真理性的结论,严厉教育本身也是一种示范,如果成年人对孩子拿出的是经 常性的批评和打骂,怎么能培养出孩子的自信与平和呢?

放不下严厉教育的人,真正的原因是潜意识放不下莫名的恨意。像一位网友说的:有些人小 时候常挨打,痛恨父母打自己,长大了发誓绝对不打孩子,可做父母后还是会打小孩。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正常生活是怎样的。推翻父母不难,但修补父母刻在自己 童年里的缺陷,非常不易。是否认同打孩子,是块试金石,可测验出人们在教育上的认识水平。

孩子没有错,只有不成熟,如果你动不动认为孩子 “错了”,那是你自己错了;如果你遇到的孩子是屡教不改的,那是你所提要求不对或一直在用错误的方法对待他。我相信教育是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事, 需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解决。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如果家庭生活制度从一开始就得到合理的发展,处罚就不再需要了。在良好的家庭里,永 远不会有处罚的情形,这就是最正确的家庭教育道路。”

这里所说的“良好的家庭”并非永远一团和气,而是有矛盾也总能得体地解决。不少人对我 从未打过孩子表示惊讶,然后归因为我的女儿分外乖。事实是,我在和女儿的相处中,也有小冲突,但我从不在孩子面前纵容自己的情绪,经常是自己先退一步,想 想在哪里没好好理解孩子,自己应该如何改变,也会真诚地向孩子道歉。所以,并不是我的女儿比一般孩子乖,而是她像所有的孩子一样乖,天下的孩子都很乖,没 有一个孩子是需要用打骂来教育的——只有成人对儿童有这样的信心,他才能放下心中棍棒,继而放下手中棍棒。

儿童是脆弱的,成长只需要鼓励,不需要惩罚,一切严厉的对待都隐藏着某种伤害。父母不仅应该放下手中棍棒,更要放下心中的棍棒,心中无棍棒是件比手中无棍棒更重要的事。宽容而饱含真诚的教育,总是最美、最动人的,对孩子也最有影响力。

当然,我不希望给家长们太大的压力,大家都是凡人,偶尔火气上来了,实在忍不住,打孩子两下或骂几句,这也不会有太大问题,正像一个偶尔吃多了的人不会成为 大胖子一样。身体自有它的调节功能,孩子也自然有他正常的抗挫折能力。并且儿童甚至比成年人更宽容,更能理解并消化父母偶尔的脾气。孩子最受不了的,是父 母经常性的严厉和苛刻。

尊重孩子,是大自然的法则,是教育最基本的法则。严厉教育的目的虽然也是想给孩子打造出华美的人生宫殿,到头来却只能制造出一间精神牢笼,陷儿童于自卑、暴躁或懦弱中,给孩子造成经久不愈的内伤。说它是危险教育,一点也不为过。



链接:http://www.penanglang.my/020314-062/

美国幼儿园老师愤怒了:让我来告诉你4岁孩子应当懂些什么!


本文作者是美国一位幼儿园老师。文章由现居洛杉矶的华人妈妈阿桂翻译,我们与她取得了联络并获得授权。
     

我最近在学校家长网上布告栏是看到一位妈妈的留言, 她担心她4岁半的儿子懂的不够多。她这样写道:“4岁的孩子应该会什么?”
        
大部分的回复让我不仅觉得很难过,而且相当恼火。有一位妈妈罗列了一大堆她儿子会的事情。比如会数到100,了解行星,会写他自己的姓名等等。其他家长们也留言附和他们的孩子也懂的很多,有的孩子只有三岁。有几个人甚至在上面张贴相关的网页链接,不外乎什么年龄应该会什么等等。只有少数的几个人说每个孩子的发展进度不一样,不用太过担心。
 

这些回复十分地困扰我。他们给这个担忧的母亲列出了所有自己孩子会儿她的孩子不会的东西。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文化里,甚至于我们的学龄前儿童已经开始追逐奖杯和炫耀。童年不应该是一场竞赛。



所以,我在这里提供了我认为一个4岁的孩子应该知道的东西。

她应该知道她总是被完全无条件地爱着。

他应该知道他是安全的,他应该懂得如何在公共场合、和别人在一起和在突发的情况下保证自己的安全。他应该知道谁是可以信任的人,如果他认为不对的事情他可以不做,不管是谁让他做。他应该知道他的人身权利,而且知道他的家人会无条件支持他

她应该知道怎么笑,怎么闹,怎么搞怪和发挥想象力。她应该知道即使把天空画成橙色,给猫画上6条腿都没有问题

他应该知道自己的兴趣并被鼓励发展它们。如果他对学习数学不太感兴趣,那么他的父母应该意识到,他在不久的将来也能学会,何不让他就沉浸在火箭船、绘画、恐龙和玩泥巴的世界里呢。

她应该知道这个世界是多么的神奇,她也是。她应该知道她是多么的美好、灿烂、充满创造力、热爱生活、富有同情心和奇妙的。她应该知道花一整天在户外做花环、做泥饼和搭童话屋比练习拼写要更值得,十分值得

更重要的是,家长们需要知道些什么。

每个孩子学习走路、说话、阅读和算术都有他自己的速度,这跟他/她将来学得有多好没有太大的联系。

最能让孩子将来有高学分的事情就是给孩子阅读。不是学习卡片,不是练习册,不是多高级的幼儿园,不是闪亮的玩具或电脑,而是父母每天早上或晚上(或两者),坐下来给他们读精彩的图书。

成为班里最聪明最有成就的孩子不一定就最快乐。我们想给孩子提供帮助,但却让他们陷入了跟我们一样繁杂而充满压力的生活漩涡。我们能给他们提供的最大的支持便是给他们一个简单而无忧无虑的童年

我们的孩子应该被书籍、自然、美工和探索包围。我们大多数的人可以尝试放弃90%的玩具,而孩子们并不会想念的。但有些东西是重要的:组装型的玩具像乐高和积木,创意型的玩具如各种手工艺术材料(很棒),乐器(真的和多元化的),扮演角色的服装和各种各样的书籍,是的书,还是书。

他们也应该自由地探索下面这些事情:当我们准备晚餐时,他们可以坐在儿童椅上玩豆子(当然,得有大人监督);他可以用小铲子揉面包捣乱,在厨台上用刷子玩面团,即使弄得哪哪都是。在后院给他们留一块地方他们可以任意地挖草刨地。

我们的孩子更多需要的是我们。我们已经变得很善于说我们更需要照顾好我们自己,甚至把这当成一个借口,让其他人照顾我们的孩子。尽管我们都需要私人的空间,与朋友聚会,需要有效的休息,需要偶尔放下父母的身份。但我们的孩子更需要父亲坐下来用心倾听他们的生活,需要母亲跟他们一起做手工,需要我们给他们讲故事和跟他们一起犯傻。他们需要我们在春夜里陪他们散步,即使他们还只是蹒跚学步的幼儿。他们完全可以跟我们一起准备晚餐,即使这会使完成时间延长一倍。

他们应该了解,他们永远是我们心里的第一位,而且我们真心爱和他们一起共度美好时光。

家长如何检查孩子的作业 【很多家长后悔知道晚了】


小学生需要老师或家长把好检查作业这—关,失去有效的检查,那么孩子的学习能力是难以提高的。家长要学会正确的检查方法,以培养孩子仔细认真、独立思考的能力。下面与大家分享一些做法。

1. 孩子读—、二年级时,重点检查字迹是否写端正


做完作业时发现有不正确的地方,首先不要指出具体错误之处,而是说出大体范围,如“做得不错,但这个题有些不对的地方,你再看看。”或者在有问题的地方画上—个小圆圈,让孩子自已找出不正确的地方,以改之。若孩子找出来了,就称赞孩子聪明、能干。

三年级以后,重点检查孩子做题的思路,算式的列法是否正确,而计算的结果一般不检查,由孩子自已确认。如果计算结果错了,老师批改或考试时,判了xx,就让孩子自己去心疼、后悔,家长还装着深表遗憾、同情的样子:“真可惜,这儿错了一点,没得满分。没关系,下次注意一点,会考好的。”检查语文作业,发现错别字,只在下面画个小圆点,由孩子自己查字词纠正;这样就能培养孩子对自己负责任、认真仔细的学习品质。

2. 不要盯着孩子写作业


有的家长喜欢盯着孩子做作业,一旦发现有问题,或字写错、写歪了,一边帮着孩子涂擦,一边批评、埋怨、责怪孩子:“怎么搞的,又做错了,总是改不掉。” “说过多少遍,就是记不住,气死人的!”我们可以想象孩子在这种紧张、焦虑的氛围中,他学习的兴趣和能量之门还能打开吗?这个时候,家长再怎么说教,他是听不进去的,也是改不过来的。

建议做法是,首先过问一下有多少家庭作业,然后叫孩子自己去做,我们轻手轻脚地做自己的事,不轻意打扰孩子,等他做完了再按上述方法检查。

3. 如何培养孩子专心写作业的习惯


孩子写作业不专心、爱拖拉,只几道题目也要做好半天,怎么办?
 

a. 利用“限时鼓励法”来纠正

这个方法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如首先了解一下孩子的作业量,心里估计一个完成的时间,然后征询孩子,如“语文40分钟能做完吗?数学30分钟能做完吗?如果在规定时间做完,给你贴上一个小星星,当达到5颗小星星的时候,爸爸会奖励一个你喜欢的东西或带你到xxx地方去玩。”通常情况下,孩子会乐意接受的。

若发现孩子写作业时有打野、不专心做的表现,只要不是太过分,就让他动一动好了,毕竟家里是一个歇息的地方,比学校要自由得多。如果孩子注意力太不集中,有拖拉的行为,大人可在旁边提醒一下,如“己经做了15分钟了,加油!小星星在等着你呢!”这时,孩子也许会集中精力继续做下去。

提醒家长注意的是,这种“限时鼓励法”是为了首先纠正孩子做作业施拉的坏习惯,他在规定的时间内将作业写完就算达到了目的,要给予表扬,至于作业质量是否满意,是后一步的事。只要孩子有了一点点进步就要称赞,不能这样说:“虽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但写得不认真,还做错了几题,快去改改!”如果这样处理问题,不断不能纠正孩子做作业施拉的习惯,而且还打击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换一种方式:“你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了作业,这很好,爸爸首先给你贴上一个小星星,继续加油。只是这儿好象做得不对,你自己再去检查一下好吗?”我想,如果这样对待孩子,那么他一定会高兴接受的。做家长的要有耐心,只要孩子每天有一点进步,就是值得高兴和称赞的事。培养孩子的学习好习惯要一步一步的来做,不能性急。

b. 利用“中途安抚法”来纠正


这个方法还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如,当发现孩子做作业打野、拖拉,家长感到必需制止时,可以走到孩子身边,用手边抚摸他的头,边说:“是不是遇到了难题,做不下去了,要不要妈妈帮你一下?”这样首先把孩子的注意力拉回到学习上。通常情况下,孩子会说没有难题会做,这时大人要表现出一种平静的神情:“你很聪明,马上会做完的,妈妈等着你好吗?”这种方法,实际上首先是中止了孩子打野、拖拉的行为,然后使孩子明白:大人在关注他,希望他快一点完成作业。

对待做作业拖拉、爱玩的孩子,不能在一旁总是用责怪、数落、抱怨的语言说教他,如,“做作业总是爱打野,不专心,真是个‘拖皮鬼’。”“快做,不要玩。”“几道题,也要做半天,真没出息。”越是责骂、数落孩子,越会加重他的坏习惯。

c. 利用“直接要求法”来纠正


如果上述两种方法都不管用,那么只能用“直接要求法”来纠正。这种方法就是,事先了解一下孩子的作业量,然后直接提出完成的时间,如今天的语文作业不算多,用20分钟完全可以做完,数学稍为多一点,用35分钟做完。如果在规定时间没完成,到了时间,爸爸便会收起你的作业,装在书包里,不能在家继续做了。老师发现你的作业没做完,会处罚你的,由此而产生的责任完全由你自己承担。当然,你觉得时间不够,现在可以提出来,我们再商定完成时间。”那么,大人说到就要做到,当然,在执行这一规定时,情绪要平静,不能发火。要让孩子明白:大人说话是算数的,不是闹着玩的。这种方法是不得己而为之,带有强迫性,要事先与老师取得联系,请老师作好配合,以免老师认为家长不检查作业,把教育孩子的责任都推给了老师。

4. 如何点拨孩子做习题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不需家长点拨不会做的习题或“爬坡”难题,家长作出相应的辅导和点拔,是必要也是必须的。因为,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需要大人的诱导和培养。只是在辅导、点拨时要讲究技巧,其方法是:

a. 让孩子反复读题


许多题目并不难,只是孩子缺乏耐心阅读原题,往往只看了一遍,就感到不会做,很难,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如果大人总是迁就孩子这种消极心理,立即告诉他如何做,甚至将算式都列好了,就会使孩子养成遇到问题不想思考,依赖他人解决的坏习惯。正确的方法是:“你很聪明,妈妈相信你,只要多读几遍原题,你会做得出来的。”当孩子做出来以后,大人要高兴地称赞:“我说你很聪明吧,只要仔细一读题,就会做了。”这时,孩子也一定会高兴起来。
 

孩子不会做的题,大人坚持让他“再读一遍”、“再读一遍”……不轻意告诉他,这种鼓励式的读题法是能够“逼”出孩子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获得自信。

b. 用例题作辅导


对于孩子经过思考实在不会做的题目,大人也不要直接告诉原题的解法,最好的方法是根据原题,编一个相似的例题,与孩子一起分析、讨论,弄懂弄通例题,再让孩子去做原题。由于弄懂了例题,孩子多半会做原题,如果仍然不会做原题,那么应再回到例题的讨论与计算上。经过几个来回,只要家长有耐心引导,孩子一定会做原题。这种做法,虽然大人要麻烦一些,但能够训练孩子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否则,孩子总是处在就题解题的被动思维定式中,很难建立学习的思维迁移模式。

会学习的孩子,说到底就是具备了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能够以弄懂例题为基础,去应对千变万化的习题。这就叫做“活读书”,而不是“死读书”。有的家长,似乎很疼爱孩子,生怕他多动脑,一遇到难题,就告诉其做法,这是一种不好的方法,应该避开。

c. 只讲关键点


对于有些数学难题,家长一时也编不好例题,那么,可以就这个原题,分析它的关键点在哪里,找到什么条件就好解题了,让孩子根据大人的提示,去思考、去列式计算。而不能将算式直接列出来,或告诉孩子第—步做什么,第二步再做什么……如果这祥辅导孩子,那么他的解题思路永远打不开。

当然,孩子到了上四年级以后,数学题都很难了,许多爬坡题家长也无能为力,需要请家教辅导,那么建议家长要求家教按上述方法去辅导孩子,不要一来就直接告诉孩子怎么列算式,怎么做题,如果是这样,看起来孩子的难题解决了,但思路总打不开。


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ODM3ODgzMg%3D%3D&mid=201736169&idx=1&sn=1a812ecd34413e3fd9657c8f648378f3#rd

孩子最爱听的40句话!


这是孩子最爱听的40句话:如果成为爸妈的口头禅的话,您一定会培养出一个伟大的孩子!!
           
1.我们该玩游戏了。
2.妈妈没想到的你想到了。
3.大胆去做吧,做错了没关系,重要的是你认真做了!
4.你很聪明,想用最简单的方法解这道难题。
5.办法总是比困难多。
6.我喜欢你的笑的样子。
7.对自己要有信心哦!
8.不舒服时说出来就会好点,我很能体谅你现在的心情,我会帮你分析的。
9.你说的有道理,往下说。
10.你已经很努力了,再坚持一会儿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11.你想吃什么?我们一起做好吗?
12.孩子,加油吧,你一定行!
13.看咱俩谁先跑到家。
14.你又长高了。
15.孩子,你真懂事,帮妈妈做了不少家务。
16.你真够能干的!还要妈妈帮你吗?
17.想想今天你最高兴的事是什么?
18.对不起,是我误解了你。
19.今天你和朋友们在一起高兴吗?为什么?
20.这个事情你怎么看?有几种解决的办法?
21.这个问题我们都不懂,但我们可以一起查资料。
22.想哭就哭出来吧,哭完后你会比以前更坚强的。
23.身体哪里不舒服?
24.这个月超支了,咱们比比,看谁的节约办法多。
25.看到妈妈爸爸今天有做错的地方吗?应该怎么办?
26.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别着急,一样一样来。
27.不想对我们说的话也可以对自己说,要正确对待哦。
28.你先仔细思考一会儿,不要急于回答我的问题。
29.妈妈需要休息一会儿,你要照顾好自己哦。
30.你觉得哪道题没把握?32.小兔需要你照顾它。
33.有你的提醒妈妈就不会忘记带钥匙了。
34.你一定知道靠别人不如靠自己。
35.再做一次,看看结果有什么不同?
36.大家都喜欢听你讲的故事。
37.不会没关系,你可以多请教、多查资料呀。
38.今天摔倒了没哭,好样的,以后要多注意点儿。
39.妈妈提不动这么多东西,谁来帮我?
40.你真有礼貌,我们都应该向你学习。



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jAzODMwMA%3D%3D&mid=200173270&idx=4&sn=d62963bdc0e5427ff40d1b91de8860ae&scene=4#rd

孩子交给老人带的父母值得一看!瞬间惊呆了!


有一天,和编辑一起聊天,他问我:“肖老师,您从教多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想了想,说:“我最大的感受是好多孩子在被糟蹋。”编辑笑着问:“此话怎讲?”

        我说:“很多父母会生不会养,把孩子扔给老人,很少陪伴孩子,孩子成了有父母的孤儿;还有很多家长不懂孩子,不知道孩子的心里在想什么,只是根据孩子表面的行为来判定孩子,孩子非常痛苦,或屈从、或尖叫、或哭泣、或逆反。可家长觉察不到孩子的痛苦,指责孩子‘不听话’、‘任性’。在这种时候,我会为这些孩子感到惋惜。有人可能会说,你这是谬论,在危言耸听。做父母的谁不想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又有谁想糟蹋自己的孩子呢?但是,这是一个残酷的事实,很多家长确实在糟蹋自己的孩子,只是他们浑然不觉。”

        不少年轻父母在孩子出生之后,带几个月后(有的甚至刚满月)就把孩子扔给了老人,自己乐得逍遥自在。我有一个朋友,产假一过就上班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他们夫妻俩都是硕士,但在教育孩子这方面却没有达到“硕士”的水平。朋友觉得年轻人干好工作最重要,带孩子是件很简单的事,交给老人就行了。他们的教养方式非常落后:注重知识灌输,不到1岁就教孩子识字;不注意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让孩子边玩边吃饭,肉类由大人嚼碎了喂给孩子吃;给孩子吃好穿好玩好,但很少陪孩子。



我跟他们说过多次,童年的经历是多么重要,父母必须陪伴孩子。但他们听不进建议,既不反对,也不采纳。我想也许是他们内心觉得不以为然,只是碍于面子不说什么。这孩子实在是太可爱了,我想帮助他们,帮助孩子。可是看了他们这油盐不进的样子,只好就此打住。

        这孩子1岁以前,我们经常在一起玩。孩子长得很漂亮,脸上总是洋溢着笑意,到我们家来,好奇地这里摸摸那里看看,天真可爱。大约半年后,我再次看到了孩子,当时已经是1岁8个月,他的脸上没有了笑容,总是眉头紧锁,看见我们,一个劲地往爷爷身后退。我想拉拉他的手,他把手往后缩,眼神里满是胆怯。那天是周日,朋友休息。

        我们去的时候,朋友并未在家陪孩子,而是在外面打牌。孩子跟着爷爷,在偌大的客厅里看电视,爷爷话不多,和孩子没什么交流,屋里死气沉沉的。孩子蹒跚着走到门口,指着门口小声喊“妈妈”,我跟过去,蹲下来问他:“宝宝是要找妈妈?”孩子点点头,眼睛扑闪扑闪地望着这扇紧关着的大门。小小年纪的他知道妈妈是从这里出去的,他要从这里去找妈妈。看着那小小的、孤单的身影,我说不出心里是什么滋味。

        在这个装饰豪华的房间里,孩子吃的、玩的、用的,随处可见,大都价格不菲。但是最珍贵的东西他没有——那就是爸爸妈妈的陪伴。周一到周五,妈妈要上班,周末应该可以陪陪孩子吧?可是妈妈宁愿奋战在麻将桌上,也不愿意花时间陪陪孩子!孩子一点都不快乐,他还只有一岁多,他便不会笑了。



  
“会生不会养”的现象非常普遍,大多数父母把孩子生下后,带孩子的重担就落在了老人或者保姆身上,有的甚至把孩子扔在老家。有一位妈妈,孩子2岁半了还不会说话,孤僻,几乎不和别人交往,医生怀疑是非典型孤独症,但也不敢确诊,这位妈妈急得不得了。她的孩子一直扔在老家带,老人很少和孩子交流,整天给孩子看电视,这就是原因。

        有些父母虽然把孩子带在身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或借口,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偶尔陪陪孩子也仅仅是和孩子待在一起,没有互动、没有交流。这些孩子整日与老人相伴,成了父母双全的孤儿!如果父母不陪伴孩子,孩子会产生被抛弃的感觉,失去安全感。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就好比一栋高楼的地基,没有地基,高楼怎么能建起来?父母自己不带孩子,孩子迟早要出问题的。

        老人对孩子多表现为爱孩子,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要。但从心理发展方面孩子的心理需要上并不能代替孩子的父母,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依恋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使隔代教养对孩子的性格发展并不尽如人意。




隔代教育对孩子的性格的影响

        1、容易过分的溺爱和放纵,使幼儿过于“自我中心”,影响自我意识的发展,形成自私、任性的不良性格。

        老人在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时,较多地采取顺从、满足需要的方式和态度,容易使幼儿产生“自我中心” 的意识,孩子有了错误也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孩子的不合理的欲望就会无原则的得到满足,即使父母想方设法来改变,有老人那张保护伞的作用,孩子有恃无恐,稍有不合心意就会大哭大闹,以达到非分的要求。

        2、老人更多的包办替代和保护,阻碍了幼儿的独立能力的发展。

        祖辈包办代替的比率明显高于父辈,试想,老人不厌其烦的一遍一遍的整理;当孩子已经会走路了,爷爷奶奶非要抱着上下楼梯;孩子吃饭时,担心孩子吃不上,就一口一口地喂,或追着赶着喂,这种种做法,不恰恰束缚了孩子的手脚,错过了“自己整理、物归原位、自己吃饭”的敏感期,导致了孩子动作发展缓慢,独立能力差,一遇到困难就失去信心,只会叫喊着等别人来帮忙,不会尝试、锻炼,只有哭闹和发脾气。

          3、隔代教育容易泯灭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冒险性和创新精神。
        老人易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生事物较慢,教育及养育观念相对滞后,多年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也不容易改变。他们希望孩子乖巧、听话,稳稳当当不出格,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有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对于孩子因好奇心而出现的的“捣乱”、“破坏”等具有冒险和创新性的探究行为,总是急着加以阻止。

        比如,当孩子捉来几只蚂蚁要喂养时,当孩子拔起花盆里的兰花要看根是什么样子时,当孩子兴致勃勃地拆一辆玩具汽车时,祖辈总会加以阻止和批评。因为,在他们意识里,玩蚂蚁很脏,拔花是成心捣乱,一辆完美的玩具车更是不能“破坏”的。他们认为孩子这些出格的做法都是不良行为,必须立即纠正。试想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怎么能形成开拓创新的个性呢?

        4、老人们的教育意识的缺乏和教育方法的不当,容易使孩子错失形成友好交往和优良品质(如谦让、爱劳动)的良好机会。

        5、容易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乏活力,心理老化。
        多数老年人由于年岁大了,喜欢安静,不爱运动,也不爱外出活动。孩子与祖父母朝夕相处,长期囿于老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中,耳濡目染模仿的都是老年人的言行,张口闭口说的是成人的话,容易失去天真幼稚的本性。

        另外,外出活动少,一方面运动量小,身体缺乏锻炼,会造成体质柔弱多病;另一方面关在家里见识少,接触新鲜事物也少,可能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少活力,不敢面对生人、不会自己处理事务。严重的还会造成孩子心胸狭隘、固执、退缩、心理老年化,等等。祖辈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等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会有差别。另外,祖辈在生理与心理上必然也带有老年人的特点。

        So,如果不得不留孩子给父母带,请多抽时间陪陪孩子吧。





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zI3NTAyNA%3D%3D&mid=200098451&idx=1&sn=146af2080ef0b317cb37929c73318870&scene=1&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d

孩子应考,父母的12个烦恼

图片来源:插画│吴孟芬

孩子如何看待考试,取决于父母的态度。你知道父母的压力可以真实影响考试成绩吗?十二个让父母困扰的问题,带你了解陪伴孩子面对考试的有效对策。

从孩子上小学那一天,无论你是宣称「考试不重要」的豁达父母,或是「认真看待每一次大小考」的认真爸妈,你都跟「考试」结下了不解之缘。

想想亲子对话中提及考试的频率有多高?数数孩子每天花在念书、考试、检讨考卷、因考试难过或高兴的时间有多少?你就可以知道家庭生活与亲子关係受考试影响有多深。高雄市学生辅导谘商中心心辅员、常为老师父母办亲职讲座的高雄市庄敬国小教师陈玟如分析,过度重视考试分数,几乎是亲子冲突的最大肇因。

但你也不可能为了避免冲突,就完全不理会考试。陈玟如认为,父母还是要在乎考试,态度应该是,考试很重要,但是不可怕。

考试的积极目的是,孩子可以透过考试知道我真的会了吗?我在同侪间的位置在哪裡?可以如何调整学习?更现实的是,目前重视考试分数的学习氛围中,考试的表现会形塑孩子的自我形象。

你的在乎会影响孩子,让他在乎学习,在乎生命中许多检核和关卡,在乎往后更多重要的大型考试。

「在乎考试」能载舟,亦能覆舟。许多考试失常的孩子不是不会,是因为爸妈对分数的锱铢必较使他惧怕考试。

大原则是,父母要在乎过程甚于结果。在考试前,有没有准备?在考试后,有没有想办法将不会的弄懂?

要陪着孩子顺利度过这些考试,必须掌握以下原则:

★回到评量本质:台北市南港国小辅导主任许育健认为,段考是在学习范围中抽五十题来考,而这五十题并不等于能力,只要孩子不是大幅落后,就毋须担心。而且评量就是「学习的健康检查」,为的是让学习更有效率,父母的态度是,看见他没弄懂、需要帮忙的部分,而非为什麽粗心扣了六分。

★了解分数的意义:分数有意义,但是必须放在你了解孩子身心及学习状态的脉络下去解读。孩子的学习是快是慢?优劣各是什麽?

★关注孩子「考试」之外的成就,培养学科之外的兴趣:把学习时间抽一部分让孩子运动、培养多元兴趣,孩子能发展出除了学科外的兴趣,短时间考坏了不会被打败。当考试压力大时,也有自己抒压的方式。其中阅读能开启孩子终身学习之门,尤为重要。宜兰县成功国小教务主任高介仁以近二十年的教学经验观察,在国高中学习突飞勐进的学生,多半是在国小就养成很好的阅读习惯。

★用态度影响小孩子、用支持陪伴大孩子:面对考试分数,父母介入的方式必须随年龄改变,孩子年纪愈小,愈容易受你的态度影响,带着小孩子重视考试但不在乎分数,陪着大孩子度过考试带来的挫折与低潮。高介仁提醒,小学的成绩多是父母的努力,但用力愈深,到国中愈容易掉下来。他建议,维持在班上前三分之一就很理想,不用考一百分或前三名。

学习的历程从片段到统整,从记忆到应用,无论考试怎麽考,王道是养成孩子广泛阅读的兴趣,呵护他对知识的好奇。即使他在几次的考试中不尽如人意,却可以在长长一生中,拿到漂亮成绩单。



链接: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7812&page=2

凡是OK!5成家长溺爱养出惯宝宝


「一哭、二闹、三上吊」是常见为了达成目的的戏剧桥段,但这般现象也正悄悄在亲子教育中出现!受到少子化的影响,许多家长对孩子百般呵护和宠溺,久而久之养出有「公主病」或「王子病」的惯宝宝。儿福团体呼吁,若希望孩子未来不成为一事无成的「妈宝」或「啃老族」,家长应从现在开始练习当个有智慧的父母。

惯小孩3症状:凶、挑、拗
儿童福利联盟文教基金会公布「2014年台湾家长教养态度现况调查」,结果显示5成孩子因家长过于宠溺,出现「惯宝宝」的症状,其中因被叨念或嫌食物不好吃的「逞凶」比例高达3成;23.9%眼光「很挑」,会因穿着用品太便宜而觉得丢脸;近4成则脾气「很拗」,想要什麽就一定要拿到。

调查更发现,符合上述「凶、挑、拗」等习性的任性小霸王,比例高达15.2%,其中独生子女恃宠而骄的情况最为明显,且年纪越大的孩子更加骄纵和任性,并没有随着成长而学习到应有的情绪管理和体谅别人,加上普遍因父母的过分溺爱,未曾做过家事,茶来张口、饭来伸手,「不知道感谢、不懂得分享、不会做家事」,逐渐变成现代惯宝宝们的真实写照。

捨不得孩子吃苦!恐养出小鸭霸、妈宝
儿福联盟执行长陈丽如指出,现代孩子生得少,孩子们不管是含着金、银或是铜汤匙出生,几乎都一样受到父母亲们高规格的照顾和服务,捨不得孩子吃苦,所以要求什麽都OK,因为孩子还小不懂事,所以做错什麽都OK,久而久之这些ok父母也养出了许多「小鸭霸」。

孩子的表现可直接反应出家长的教养态度,儿盟呼吁,若不希望孩子们将来成为无法独立思考、什麽都不会的「妈宝」或是「啃老族」,家长们现代就要用智慧教导孩子。

【要爱‧不要溺‧3要教养守则】

1.家长要说不,孩子懂退让:在孩子提出请求时,家长应教育孩子区分必要的和想要的差别,并藉由适时的拒绝,让孩子瞭解满足他的一切需求,并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2.家长要有原则,孩子能遵守:缺乏原则、太轻易就投降妥协,很容易让孩子无法适从,甚至变成无法管教与沟通。家长如果能与孩子讨论出合理、可遵守的行为规范和期望,孩子必能建立更好的生活常规,并将更信任与尊重家长。

3.家长要放手,孩子才会成长:让孩子学习做家事、参与家务,其实是培养孩子负责、为家人付出、避免变成惯宝宝的好方法,初期可以用渐进方式,先要求孩子负责把自己的房间,再进一步去负责家裡的公共区域。


链接:http://mamaclub.com/learn/%E5%87%A1%E6%98%AFok%EF%BC%815%E6%88%90%E5%AE%B6%E9%95%B7%E6%BA%BA%E6%84%9B%E9%A4%8A%E5%87%BA%E6%85%A3%E5%AF%B6%E5%AF%B6/

我是KIASU MOM!


大家好~

我是部落格的‘新生’,欢迎多多指教!

我是100%的KiasuMom。

我要求孩子十全十美。

当然,我的孩子是全级第一名,还有每一科都拿A。
 
KiasuMom @ 100% Blog Design by Ipietoon